williamhill体育网页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习近平“精准思维”重要论述的 理论阐释与科学逻辑
发布时间:2022-05-30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2期刊发公司张琳教授、于建贵博士研究生文章:《习近平“精准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与科学逻辑》。

原文如下: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精准思维,并就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精准思维是建立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基础上的具有针对性、务实性和高效性特征的思想方法,是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严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是精准定位国家和社会治理关键问题、精准谋划确保治理科学严密、精准施策增强治理成效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这一思维方法具有思想发展的过程性、历时性和阶段性;具有明确的本质要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鲜明的基本特征;具有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丰富经验、成功案例和积极探索,彰显了科学思维形成的逻辑要求、内在判断要求和实践检验要求,是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精准思维;科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9-2528(2021)12-045-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就此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这一思维方法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不多。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习近平“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厘清其形成过程、揭示其思想内涵、阐述其价值意蕴、把握其实践要求,既是学习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精准思维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灵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一、提出过程:习近平“精准思维”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风险防控等多个领域工作部署中强调“精准”,指出运用“精准”的认识、分析和实践方法,形成了“精准思维”。这一科学思维的形成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历时性,体现了科学理论形成的逻辑要求。

习近平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是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找准路子,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1](P681-682)

2014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2]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扶贫工作“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3]

2015年1月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9月1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以及11月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精准扶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4]要“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5]另外,2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6]

2016年年初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7]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8]

2017年1月24日在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以及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9]9月26日出席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增加安全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10]

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11]12月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12]

2019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13]11月26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下足功夫,改革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推出、对制度建设有什么作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14]

2020年在1月26日、2月3日、2月11日以及2月13日召开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会议讲话中不断强调,疫情防控要精准施策。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15](P14)10月1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要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16]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17]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精确精准调水,细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18]

上述“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作出的权威、重大、战略性判断,为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防范可能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的重大风险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反复、多次强调精准思维,旨在提醒我们要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落实有效举措,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精准思维,就是要保持精准细致、严谨敏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打基础、防风险、利长远、惠民生的改革有机融合起来。

二、思想内核:习近平“精准思维”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论述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它的思想内涵,阐明了其本质要义、哲学基础以及基本特征,奠定了这一科学思维的理论基础,体现了科学理论的内在判断要求。

第一,精准思维是一种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严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精准思维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是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精准细致的调研了解、严谨准确的分析研判、扎实具体有效的推进落实,切实解决问题。首先,精准思维是一种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认识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更需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对问题作出精准的分析,为科学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精准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是实践主体通过精准的调研,全面、细致掌握和了解问题的相关信息,摸清问题的具体情况,做到精准把脉,为精准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次,精准思维是一种严谨系统的分析方法,是实践主体在掌握大量信息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认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精准把握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解决问题中,只有精准地分析问题,才能避免以一般代替特殊、用原则应对具体的现象,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再次,精准思维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活动。精准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是实践主体在精准细致认识、精准严谨分析的基础上,精准理解问题的策略、制定周密细致的实施计划,切实避免“一刀切”,避免只抓大而放小,做到分类施策或分层施策,也即“精准施策”。

第二,精准思维具有坚实的唯物论基础、深厚的辩证法底蕴和厚实的认识论根基。精准思维得以成立,关键在于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智慧。首先,精准思维有着坚实的唯物论基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9](P25)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精准思维之“精”与“准”主要是立足于调查研究,一切从问题本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其次,精准思维有着厚实的辩证法底蕴,主要是矛盾分析方法、发展的观点以及质量度统一的原理。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强调既要抓主要矛盾,也要统筹兼顾;发展的观点坚持既要把握事物当前的状态,又要发展性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向和基本规律;质量度统一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量、度三个方面,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与程度等、度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精准思维得以成立主要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注重针对性也统筹兼顾;既把握当前也着眼长远;既定性上精准、也在定量上精准,还要关注定度上的精准。再次,精准思维有着深厚认识论根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精准思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工作中,客观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为了创造性地解决贫困问题而提出来的,是建立在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认识论基础之上。

第三,精准思维具有针对性、务实性和高效性的基本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征象或标志,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精准思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务实性和高效性特征,科学把握精准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全面认识精准思维,有效应用精准思维的重要基础。首先,精准思维具有针对性特征。运用精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准脉”“开准方”。要围绕问题深入调研,从精准了解情况、精准掌握信息开始,在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核心,“把准脉”。还要“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困难一个一个克服”,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直击要害解决问题,“开准方”。从分析到解决问题,精准思维始终要围绕问题进行有指向性分析和方向性的解决,鲜明体现其针对性特征。其次,精准思维具有务实性特征。运用精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要求精准发力,注重精准施策、做到落细落小、达到精美精致。不仅要找准问题及其关键症结,而且要聚焦关键症结,锁定靶向精准点穴;要敢抓善管、精准施策;要力戒空谈、崇尚实干,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要避免“不拘小节”,严格标准、精益求精,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精准思维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注重务实,鲜明体现其务实性特征。再次,精准思维具有高效性特征。主要是运用精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时始终遵循以精准调研为立足点定位问题;以精准分析为着力点把握问题;以精准施策为关键点解决问题的科学步骤,为高效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也鲜明体现出其高效性特征。

三、实践要求:习近平“精准思维”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

精准思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切合当下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际,具有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丰富经验、成功案例以及积极探索,体现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要求。

第一,精准定位,聚焦国家和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定位即确定方位、找准方向,是成事之基。精准定位是运用精准思维治国理政的基本前提,是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治理关键问题的重要方法。新发展阶段国家和社会治理要聚焦关键问题,以精准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精准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时期,成长于磨难挫折过程中,壮大于攻坚克难使命中,走过百年历史、执政7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这是我们的方位,只有科学定位、准确定向,才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当前党和国家面临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经济风险、科技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社会风险、党的建设风险等,必须要准确定位、把握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科学应对、有效化解。例如,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必须要警觉威胁长期执政的风险,必须要有效应对民族复兴关键期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碰撞带来的风险挑战,必须要防范化解疫情防控风险等。

以精准思维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思维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因此运用精准思维必须持续关注脱贫攻坚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必须明确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旧任重道远,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这就需要始终坚持精准思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以精准思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思维最初用于扶贫脱贫领域,但是之后也广泛用于社会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为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等提供方法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们依旧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存在许多新的挑战,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等各层面都存在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如何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策略等的研究不足,必须要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中始终坚持精准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是以精准思维审视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精准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以精准思维有效化解限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切实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精准谋划,确保国家和社会治理科学严密。谋划即为策划方案、筹划运行,是成事之要。精准谋划是运用精准思维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科学运行的重要保证。国家和社会治理要“谋定而后动”,以深入调研为基础谋实事、以科学分析为准绳出实招、以真抓实干为核心求实效。

以深入调研为基础谋实事。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成事之道。必须运用精准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明确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等,找准治理的掣肘性难题和症结,如此才能有效避免“想当然”“拍脑袋”的决策,才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真正谋实事。例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深入群众,对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问题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以科学分析为准绳出实招。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准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调研中掌握的零散信息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从而找到事物规律,抓住问题的关键,看到问题本质。运用精准思维就是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要对问题进行精准分析,主要是分析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克服在分析问题中“戴帽子”,作出一般性的判断、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国家和社会治理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准分析,抓住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高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例如,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硬骨头”有哪些,“险滩”在哪里,要具体分析,“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20]

以真抓实干为核心求实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实干的大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始终坚持刻苦实干,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习近平也多次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19](P48)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这鲜明指出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序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制定一个周密细致的计划,没有周密细致的实施计划,过程混乱、操作无序,不可能精准实施决策。运用精准思维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不仅要坚持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和有效决策这一科学的过程,也要在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中把握科学方法,如果实施做不到精准,也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三,精准施策,增强国家和社会治理实际成效。施策即落实,将具体谋划付诸实践。精准施策主要是对各项措施的精准理解与落实,是运用精准思维增强国家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精准施策必须提升主体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监督管理。

提升精准施策的主体能力。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七种能力之一便是抓落实能力,他强调:“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16]运用精准思维增强国家和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在于人,在人的抓落实能力,因此必须要提升精准施策主体的能力水平。主要是精准施策主体精准的问题意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和关注细节的习惯、扎实的精准操作能力等。只有不断提升精准施策主体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善于、乐于运用精准这思维方法,找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效发力点。

强化实施主体的责任担当。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因为这种担当精神才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只有做到勇敢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要运用精准思维强化落实,关键在于强化落实主体的责任担当精神,只有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成绩,不断提升治理的实效。主要是主体要明责、尽责,以明责为基本前提,用尽责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加强精准监督评价。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否提升,治理效果是否明显,治理是否切合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的现实关切,关键要看评价,主要在于监督管理。运用精准思维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为重要标准、看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为重要尺度、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监督评价,确保国家和社会治理各项任务措施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巩固、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各项事业的推进必须落在实践中,这就必须要提升精准施策主体的能力、提升主体的责任担当,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还要经过实践活动反复锻炼,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行为习惯,形成按规则、按程序做事的行为模式,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项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